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北大博雅讲坛举办第90期活动——“吹过西方的‘中国风’”,北大教授彭锋为与会嘉宾解读了沉积于西方历史的中国文化、艺术与时尚,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北京阅读季联合主办。
“中国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启示没有人发掘,中国人自己都认为不可能”,彭锋教授如此评价遗失于西方的“中国风”。“中国风”作为时下文化领域的流行词汇在国际时尚界可圈可点,许多人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后“东风西渐”的结果。事实上,早在百年之前,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就刮起了“中国风”(chinoiserie)。然而,当这些带着中国印记的文化产品舶来中国,许多国人却只是惊叹于其中的异国情调。
彭锋教授在展示和解读了西方人根据中国审美趣味制作的陶瓷、丝绸等工艺品后,更进一步指出了其背后的深层思想文化支撑。西方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表现形式由结构线条转向书法线条,前者重视线条的隐匿和对现实的再现,后者则重视线条本身的品质和神韵,倾向于比任何其他类型的特质更多地表现观念的不稳定性与主观性的一面,这一点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20世纪最伟大批评家罗杰•弗斯认为,西方人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的吸收导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转型。
因为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这种姻缘关系,中国绘画得到全世界的推崇,以致于二十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人借助西方人才重新发现和体认了自己的传统价值。
到了2000年后,西方人又开始发掘“意境”等中国古典趣味,欧洲人还因此建立了美学学科。而国人经济上的后继者地位却导致了文化上的不自信,正如英国不规则园林本是中国的专利,而英国人通过名之为现代园林,便轻易地将英国的迟滞状态转化为先锋地位,而将中国原来的优势解释为它的落后性。
有鉴于此,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休·昂纳的《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中译本的出版对于国人文化自信和当下东西文化交流是大有裨益的。只有把中国文化放在西方历史当中审视它,才能超越我们对“中国风”碎片式的了解。原书作者昂纳作为文学专业出身的美术爱好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梳理了西方文化中中国风的兴盛、衰弱及流变的复杂历史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意义深远。
然而受专业、视野所限,书中涉及的主要是“中国风”在工艺美术领域的表现,而彭锋教授则进一步讨论了中国风在西方现代性、哲学美学和现代艺术确立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并由此出发强调了文化交流对于对于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和西方文化提供了一个广博的视角。